农展会如何获得吸引力

10月26日,我国首个农业展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展会发展报告(2015)》发布,在总结我国农业展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目前农业展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外促进农业展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准确定位政府在农业展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促进农业展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报记者就大家关注的问题专访了农业部报告起草组。

  Q:相比其他行业展会,为什么农业展会对政府支持的依赖程度更高?政府到底

  起什么作用?

  A:我国农业展会的特殊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政府是其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较之其他行业展会,由于农业展会具有更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其对政府支持的依赖程度也更高。考虑到大部分行业协会的官方与半官方身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公共服务性平台现在是、未来也将继续作为农业会展行业的主体。同时,各级各地政府也要主动作为,积极调整和转换自身角色,加快培育展会市场,引导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以进一步推进展会改革、强化展会管理、突出展会实效,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和流通。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主要体现为:统筹规划,将农业展会纳入农产品流通体系;强化管理,不断优化展会市场秩序;加大支持,促进办展和参展主体发育。

  Q:如今,一些农业展会开得人气爆棚,一位难求,而更多的农业展会开得冷冷清清,展位“零价格”,这是为什么?

  A: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展会市场整体日趋成熟,大多数展会已由培育期转为成长期。涌现出了一批市场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明显的农业展会,如“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交易会”(后更名为“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都有着较高的人气。

  这些展会能够人气爆棚,是因为其运营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持续增强。展会运营主要包括招展、招商两部分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农业展会在运营中引入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展商观众网络注册、现场门禁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为企业参展和观众参观提供了便利,扩大了展会宣传范围,也增强了展出效果。与此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些展会开展更为专业细致的展前组织、展中服务和展后跟踪,对参展商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展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相应得到提升。

  在农业展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供需不匹配、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挥、办展主体不健全、办展理念存在偏颇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展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问题:首先,展会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制约展会功能发挥。一方面,专业展会、特色展会、品牌展会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综合展会、一般展会、低水平展会供过于求。其次,展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资源配置还需优化。目前农业展会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善。部分地方举办的展会还延续着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办展的运营模式,导致展会运作效率低下。此外,由于同期同类活动繁多、重复办展,以及企业对特定展会认知程度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展会招展招商难的问题还普遍存在。第三,办展主体专业性欠佳,展会专业人才不足。农业展会专业人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素质普遍不高。此外,由于大多数农业展会盈利性不高,不仅难以吸引高素质会展人才流入,也制约了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和提高。第四,参展商观众参差不齐,展会文化亟待养成。我国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居多,市场开拓意识和能力总体较弱,往往导致参展效果欠佳。由于目前大多数农业展览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客观上造成了普通观众多于专业观众,多数观众只是围观展台,看个热闹。这不仅直接影响了贸易洽谈环境,制约了展商交流洽谈效果,也降低了主办机构组织协调工作的效率,加大了展会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Q: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职能

  转变进入快车道的情况下,农业展会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又该如何保持农业展会的持续吸引力和品牌效应?

  A:目前,行业发展确实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农业会展行业的首要关键词,以往偏重于政府主导的农业展会将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迈进。具体表现在:政府支持方式转变,部分农业展会承受较大发展压力;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尚不强,制约农业展会活跃发展;外国展览巨头涌入,加剧会展行业市场竞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办法。

  结合中国农业展会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借鉴国际成功做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业展会进行引导、支持和规范,着力培育品牌展会,充分发挥农业展会带动农业生产和促进贸易发展的功能,要从以下工作入手:培育展会市场,提高政府管理和支持效率;紧跟产业步伐,将农业展会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农业品牌展会做大做强;加强专业培训,为农业展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未来,农业展会将沿着市场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路径发展。我国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业展会在逐步壮大,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来华参加农业展的重要选择。办展主体也将借鉴国际经验办好国内展会,积极参加境外知名展会,赴境外组织举办农业展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看看国际农展“会霸”们是怎么做的?

  欧美地区是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全世界300个最知名的、展出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专业贸易展览会中,约2/3在欧洲举办。中国香港地区的会展业发展也独具特色,不少展会都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些地区的会展业在组织服务、资本运作、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1

  注重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展会

  品牌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国际上的品牌展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专业性强、影响力广、效益高。在德国、法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品牌展会不胜枚举。例如,经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的、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展——德国国际农业机械展已成为了解和评估国际农业机械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风向标;法国食品及饮料展(SIALPARIS)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食品行业盛会,到2014年已举办了50届。品牌展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举办地甚至举办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发展,往往也为会展业的整体发展指明了前景和方向。

  2

  引进先进技术,强化专业服务

  国际会展业非常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专业化的提升,以此不断改善用户的参展和参观体验,增强展会凝聚力和展出效果。例如,德国的网络销售和网络展览等互联网业务发展很快,近年来在网络展览的辅助下,德国实物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势头也非常好,出现网络展和实物展双赢的局面。在香港,知识产权保护等展会服务非常严谨规范,通过实施全景式监控,展会活动中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摄影录像,因此参展商在港展览时产品被模拟抄袭的机率极小。

  由于展览公司在提升展会整体专业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展览大国法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把主办的展会出售给专业展览公司,或者与专业展览公司合资组成股份公司,把展会的实际经营全部或部分交给展览公司。

  3

  重视人才培养,专家队伍完备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是展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展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会展业发达地区往往整体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会展专家队伍健全。香港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中,人才的培养最为突出。香港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包括从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引进专家,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等方式进行交流。此外,还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香港形成了由成熟的展会策划专家、招展专家、海关税务专家、贸易专家、金融投资专家、法律顾问等组成的高级专业人士队伍,为香港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人才保障,使得其展会服务质量在国际上居于前列。

  4

  政府引导调控,确保有序竞争

  会展产业的有序竞争、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引导。在组织参展和展会立项等方面,很多国家已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成熟的运作机制。例如德国联邦政府经济科技部内有专职负责展览事务的部门,每年制定预算计划提供固定经费资助企业出国参展。德国贸易展览协会(AUMA)负责德国会展业的具体管理工作。每年德国贸易展览协会所公布的展会项目计划是政府给予本国企业参展经费支持的依据,该协会对在时间和内容方面存在冲突的展会项目还会进行适当干预,确保市场健康发展。2015-11-02|作者:本报记者崔丽 刘婉婷|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山东展协,山东会展